張仁和 博士
非常感謝研究生代表元健的邀請,說到畢業感言,便回想起在台大念研究所期間,其實沒有什麼感慨卻是很多感謝(也許主要感慨是頭髮愈來愈少?),雖然有點小辛苦但更有大幸福(不只是小確幸啊~)。
一開始進入研究所時,便加入以正老師和金蘭老師的實驗室,幾年下來著實對於研究的軟與硬、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都體會一番。不僅如此,指導教授的智慧和瀟灑,也讓我在研究之外也有許多啟發和成長。更讓人感激的是,以正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向外多方發展,也因此參與其他實驗室討論,像是朱瑞玲老師與蘇珍頤老師,帶給我許多對於文化與社會認知上的學習;此外,由於對認知執行功能有所好奇,也與葉怡玉老師有許多討論深受啟發。爾後,也因緣際會與腦科學背景的朋友共組讀書會,討論近期社會情緒與文化神經科學的發展。
除了加入實驗室的討論外,台大心理系提供的課程選擇更是充實豐富,博士階段一輪下來,共完成了八十幾學分,我們有極完整的專業領域課程與研究方法課程。這邊著實感謝系上方法學領域的老師,相關課程如線性模型、類別資料、多變量、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心理物理學…可說是應有盡有,且這些課程佳評如潮,吸引非常多外系所、外校的學生和「師長」前來聆聽學習,教室常常爆滿,還得早點佔位置不然就得在角落畫圈圈了。不得不說,雖然過程難免辛苦(由於我統計底子不佳,懷疑是修了這些課開始落髮量增加),但結果應是美滿。另一方面,那時也對近代神經科學有所好奇,於是也修習如fMRI和高等生心等課程。老實說,一開始上課難免有近錯棚的挫折,但不得不感謝這些授課老師,由於研究所課程中較少有老師願意親自講授到底,但這些課程都由他們週週介紹,將這些浩瀚知識予以淬鍊出精華,然後再分享予學生,著實收穫豐富。
在投入實驗室和修課之外,研究生勢必得面臨寫作發表的壓力,不論是現實制度層面或是理想學術層面,這都是躲不過逃不了的歷程。關於寫作發表,雖然我也是個菜鳥尚在學習中,但仍有些許感想分享給同在這條路上的夥伴。首先,學術論文是很特殊的語體,畢竟是要寫給讀者看,因此不得不觀點取替到他人,於是寫起來不順是非常正常,畢竟罕有人生第一次寫論文就是「神作」,因此請體諒指導老師的不耐煩與批評。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今天身為博士班學長姐,然後遇到大學部學弟妹拿他們初寫得研究計畫詢問您意見時,看完後也可能會覺得不成熟、不嚴謹,進而給予一些不太正面的回饋(學弟妹們請別揍我~逃)。此般狀況恰如指導老師與我們的學術距離,甚至差異更大,畢竟老師們的經驗勢必比我們豐富許多,他們看完我們的小品勢必發現更大的瑕疵。因此,遭遇挫折難免,但請給予自己些許療傷空間,略為逃避之後還得再面對。畢竟這只是開始,指導老師的意見可能還沒有論文投稿審查人意見有侵略性,甚至未到審查人那關直接被主編拒絕的機會也不小,研究發表的過程便是面臨不斷挫折的歷程,抗拒這些回饋是正常的,畢竟自己的心血被批評總是不悅,但別忘了這也同時是學習啟發的契機。再換個角度想,投稿訓練寫作之餘還同時訓練人際智慧和情緒管理,也算是額外的收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