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會專欄

第一屆「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鍾郁君博士紀念獎學金」

獎學金緣起

鍾郁君女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美國夏威夷東西方研究中心(EWC)人口研究學院、新加坡東南亞研究學院等學術機構研究員,以及香港廉政公署社區研究主任、香港模範市場研究顧問公司總經理。鍾女士於2013年過世後,其家屬遵照遺願,捐贈臺大心理學系基金成立紀念獎學金,以鼓勵學士班學業成績、研究、服務優秀學生。本獎學金辦法經心理學系系務會議及相關行政會議通過,於2017年首次開放申請。

鍾郁君博士紀念獎學金

得獎名單

第一屆「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鍾郁君博士紀念獎學金」共有四名大學部同學獲獎:林立、陳芳雯、黃煊哲和謝承佑(依姓氏筆畫排序)。四位同學不論在學業、研究或服務上皆有傑出表現。

獲獎人學習心得與研究計畫分享#1

作者:林立(大學部四年級)

當初基於對神經科學的興趣,曾經嘗試探索不同的方向。知覺,特別是視知覺,是當時深感興趣的方向之一,大一剛修完普心的時候就在圖書館尋找該領域的書籍,望能早些接觸視覺領域的知識。

大二下學期加入陳建中老師的視神經科學實驗室(Visual neuroscience lab, VNL),希望對於視覺系統運作有進一步的認識。陳老師的實驗室旨在探討視覺脈絡(visual context)對視知覺的影響,即周遭環境如何影響對目標事件的覺知。

剛開始進入實驗室時發覺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過去對知覺領域的認識都和實際操作起來有著不小的差距,大學課程一般僅介紹那些有趣、肉眼可見的視覺現象,對背後機制與該現象的研究脈絡沒有太多著墨,實驗室中接觸到的視覺研究則多非經歷數十年研究確立的視覺現象,而是站在前端的研究標的與新穎的研究方法,論文中則充斥著數線、圖表與數理模型。

加入實驗室的經驗顯示「理論與實作的差異」以及「知識銜接」兩個亟待處理的問題,前者是關於如何轉換所學理論與分析方法至實務經驗,後者則是如何補足、打穩基礎知識並連結至研究趨勢。與參與實驗室(或一些同學選擇去實習)活動本身最直接相關的是前者,藉由執行專題研究得以親自經驗心理實驗法中所述的研究過程。對於後者,由於大學課程多是以引導學生探索興趣的基礎課程為主,研究所的課程則是專精特定領域的深入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常缺少銜接兩者的中間課程,參與實驗室可自教授與實驗室成員獲取可能的方向。然而,實驗室活動不太可能直接填平個人在智識上的不足,故個人亦須學習如何找到有效、正確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增進理解。如此一來,學生必須從以上課為主的被動接收者轉化為尋求所需知識的主動學習者。

目前我在陳老師的實驗室主要執行知覺群聚(perceptual grouping)領域之研究,大專生計畫所做的題目探討接近律(proximity)與相似律(similarity)的群聚競爭(grouping competition)關係。完形心理學提出知覺群聚原則(grouping principles)以描述所見的知覺群聚現象(如距離相近之兩物件容易被視作同一群體),卻缺少對視覺系統處理機制的解釋。缺乏機制解釋之主因為早期研究未有合適的量化指標,無法藉此建立群聚原則間的相對強度關係,亦無法建立模型推論其涉及的神經機制。大三時與陳老師利用實驗室改良的「三點葛拉斯圖形」(tripole Glass patterns)對此議題進行探討,三點葛拉斯圖形以隨機分布於刺激範圍中的數組「三點」(tripoles)組成,三點鐘包含一定錨點(anchor dot)及二個脈絡點(context dots),視覺系統若群聚定錨點與其中之一的脈絡點將使觀察者看見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整體圖形(global pattern),研究者可藉由操弄脈絡點的特徵(feature)並測量觀察者判斷為特定圖形的機率以比較不同群聚原則之間的強度關係。我們在該研究中操弄亮度對比(luminance contrast)與定錨點、脈絡點間的距離(anchor-context distance),測量觀測者判斷看見的順時針整體圖形(global pattern)的機率,以該機率與順時針點亮度對比間的函數表示結果。結果指出在選取範圍內無論定錨點及脈絡點間距離為何,觀測者判斷為順時針圖形之機率隨著順時針點之亮度對比上升會跟著上升而隨後下降,機率高峰則隨著逆時針點之亮度對比上升而下降並向右位移。當兩脈絡點為相同亮度對比時,在低對比情況下群聚機率隨距離增加而下降,在高對比時則隨距離增加而上升。上述結果可為除法抑制模型(divisive inhibition model)解釋,指出知覺群聚機制中對特定知覺圖形的反應同時受到該圖形模板(template)的興奮及來自所有模板的抑制影響。

(圖一)三點葛拉斯圖形(tripole Glass patterns)示意圖。左圖是整體刺激,中間放大部分為組成葛拉斯圖形的區域「三點」(tripole),三點由一定錨點(anchor dot)與另二脈絡點(context dots)組成。當視覺系統組合定錨點與其一脈絡點,觀察者將可能觀察整體刺激為順時針或逆時針之螺旋圖形(spiral pattern)。

大學期間執行的是空間知覺(spatial vision)議題的研究,未來期望結合在此領域的學習與個人對色彩知覺(color vision)的興趣。早期研究多關注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LGN)之前的色彩處理機制,近年來則漸將研究焦點轉向視覺皮質及其後高階處理腦區。研究指出幾種可能的高階色彩處理機制:(一)大腦皮質保留LGN的色彩拮抗機制(color opponent mechanism),以分別對應色彩空間兩軸(+L-M/-L+M、+S/-S)的色彩調諧(color tuning)處理色彩訊息;(二)大腦皮層發生訊息的轉換,數種特定機制分別針對不同色彩進行處理。在不同視覺次領域中已有研究對此進行探討,在知覺群聚領域則較少討論。未來,我們希望藉由三點葛拉斯圖形提供知覺群聚領域色彩處理機制討論的切入點。三點葛拉斯圖形得以同時呈現數種色調(hue)與色彩對比(color contrast)的組合,我們因此有機會藉由反應模式推測涉及的色彩處理機制。

獲獎人學習心得與研究計畫分享#2

作者:陳芳雯(大學部四年級)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在研究上有很大的進展,對工作記憶非常有興趣的我,自大二起加入郭柏呈老師的實驗室,我閱讀了非常多的期刊文章,也跟著實驗室修了許多研究所的課程,如高等認知神經科學、神經時間序列資料分析等,讓我對許多議題與資料分析的方法,有了更近一步認識。除此之外,也學習著收實驗,分析資料,透過自己摸索分析方法、學會寫程式語言(MATLAB、Presentation)、統計軟體的應用(SPSS)以及腦波資料的分析(Neuroscan)等,讓我成長了許多,更開始著手於自己的專題研究。曾在大二時,參加心理系三校交流的壁報展,更在大三時通過了科技部的大專生研究計畫的申請。而在今年暑假時,前往荷蘭的國際認知神經科學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並以壁報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獲得非常多的回應與討論,也聽到許多知名學者的演講,對研究的方向和發展有了更多想法 。

今年暑假時,透過老師的合作計畫,和整個實驗室一起招待了一位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的博士生,我和另一位實驗室成員一起與她研究了如何將新的分析方法(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MVPA)套用到她的實驗資料上;在2017年7月,我的一篇和另一位在葉怡玉老師共同指導下的博士生的共同研究也已投稿。除了研究成果外,我在課業上也拿下非常好的成績,在大三下學期締造GPA4.3個人最佳紀錄,同時我也不斷精進自己的語言能力,在維持英文能力的同時也學習了日文,預計參加年底的日語檢定考試。心理學在德國的根非常深遠,因此我將在下學期開始學習德文,希望能在未來帶給我更多生涯規劃上的選擇。

現階段,我正在籌備新的實驗與分析現有資料,期許自己能在今年度再參與一場國際研討會,除了督促自己之外,也非常期待能和其他學者交流想法與意見,以下為接來的研究計畫,總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三個行為實驗,主要看行為的表現如反應時間、正確率等;接下來會進腦磁波(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實驗去看腦波活動的來源腦區;最後將以穿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去測試這些腦區對認知功能影響的因果關係。

獲獎人學習心得與研究計畫分享#3

         

作者:黃煊哲(大學部四年級)

心理學對我而言一直是個獨具意義的存在。心理學的知識及理論能夠與生活密切結合,小至日常的交易買賣,大至國家間的會議決策。除此之外,心理學對社會大眾是一個正向的工具,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很多困擾,像是提供心理治療、輔導諮商等等。

而我因為受到心理學的啟發,也慢慢接納了自己的童年創傷經驗。秉持著這股感動,我也想用心理學幫助更多人,並將古典的知識實際應用於是生活上,所以參加了台大主動學習者計畫,並選擇了每個人生命中一定會遇到的難題──「愛情」作為有趣的主題,以「Love Clinic愛情診療室」的身分,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家重拾愛情的甜美果實。

但我對於自我的「主動學習」並未停止。我也先後參與了幾個教授的研究計畫,特別是台大心理系黃從仁教授的「腦機介面中非時變性腦波訊號之辨識」。我從基層學起,慢慢學習如何自行操作一個完整的實驗,同時習得心理學研究必備的專業技術──腦造影。我學會觀測受試者腦波的狀況,了解其「認知」狀況。

因為對於心理學中「社會認知」的領域十分有興趣,我希望能從一個人的腦波、腦影像的層次慢慢推演到群體甚至是社會,所以必然要學習其他的專業知識跟技術,因此輔系生命科學系以及修習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程可以幫助我更加了解基礎的腦神經層次。

未來我也規畫研究所要赴國外深造,學習近期新興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知識和最新穎的腦造影技術。但因為我心中仍渴望將心理學的正面能量傳播給大家,並能實際提供大家生活上的幫助,所以我一直堅信著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學領域,畢竟人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

除了上述的經驗和規劃外,目前我也有在進行我的大專生研究計畫──「Ego-Holic我跟「自己」最要好?:從流行音樂歌詞變化探討臺灣社會心理歷程之轉變」。跟隨中研院民族所的張仁和教授,學習實驗設計與論文撰寫,奠下穩固的心理學實驗能力,並且特別針對社會心理學的議題進行鑽研,期許以後在進行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研究時,除了有基礎的腦造影相關技術外,也能培養對社會心理學議題跟研究的敏銳度和嚴謹的思考邏輯。

這個獎助學金對我而言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首先是能減輕家中的經濟壓力,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繼續求學。另外,我對未來有十分明確的目標,且我有十足的行動力,不僅能從我所參與的計畫中顯現出來,特別是我在心理學系修習30學分跟25學分的兩個學期,儘管在這麼多的學分下,依然能有傑出的表現,甚至是GPA4.30滿分和台大書卷獎的殊榮!可以看出我的自律能力和對心理學的熱愛絕對不是口說無憑。期許自己能藉此獎助學金,讓我能一步步走上頂尖,邁向夢想──針對社會認知的領域進行鑽研。相信我能做出「利社會性」十足的心理學研究。

獲獎人學習心得與研究計畫分享#4

作者:謝承佑(大學部四年級)

一、大學生涯

在我進入台大心理系之前,其實對於心理學沒有很深入的了解。儘管知道它是透過科學的方式來獲取知識,但對於何謂科學也理解甚少。當時也完全不知道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領域的內涵,包含這些領域關注、探討著怎麼樣的議題,只是一心想從事助人工作,單純地以為自己會秉著初衷,踏上臨床心理學的領域。大一修習了梁庚辰老師的普通心理學之後,我才頓時發現,原來不只有在談論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時候,才可以那麼吸引我的注意力,其他諸如認知心理學,包括思考、記憶、智力、學習等議題的時候,也同樣地能夠引起我的興趣。大一上結束之後,我便不再那麼堅決要往臨床領域拓展,而是期許自己能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持續摸索,多方接觸其他領域。

我在大二下學期修習吳瑞屯老師開設的心理實驗法時,接觸了文字辨讀的相關議題,引發高度的興趣,下課也不時會和老師相與討論,收穫良多。後來我在大三上學期嘗試接觸這個領域,修習了周泰立老師的「腦與語言」以及外文系王珊珊老師的「語言學概論」,雖然同樣地都是針對語言現象進行研究,但是透過截然不同的學術取徑,激盪了我對這個議題的思考。此外,我還修習了周泰立老師的「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參與語言心理學相關的書報討論,也接受了老師以及實驗室學長姐們紮實的訓練,包含實驗收案、fMRI資料的初步分析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經過這半年的醞釀,我申請了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計畫名稱為「國小孩童一般字彙知識之模型建構:年齡發展與識字能力的探討」,最後也很幸運地能夠通過審查,並獲得補助,現在已完成前導研究,正擬制正式研究。

課業之餘,我在二年級時秉著「包容、接納各種心聲」的理念,參選系學會會長並成功當選。在領導新的團隊之初,遇到了許多困難,尤其在溝通層面。除了跟系學會團隊內部之外,對於系上其他成員以及系上老師方,這三邊的意見如何整合、取捨、應對,實在使我非常挫敗,導致一開始團隊決策常常不慎周詳,甚至有所延宕。所幸在重重挫折與振作之間擺盪幾回後,我不僅能夠順利地帶領團隊達成目標,也讓自己有所成長,能夠以更高遠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物。這也讓我領略到,其實一個領導人的個人能力再好,都還是要首重傾聽與溝通,才能領導一個團隊良好的運作。我想這些都課堂外很珍貴的學習。

現今回顧起上述的點點滴滴,雖然和自己在高中時對於心理學的想像有很迥然的差異,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非但沒有落空,反而獲得更多。在台大心理系的這幾年間真的學到很多東西,也很喜歡經過心理學洗禮的自己。

二、未來規劃

我將於今年推甄申請心理學系研究所一般組(實驗認知跨發展領域),並在錄取後展開以下規劃。

短程(推甄錄取至大學畢業):從放榜到大學畢業的這半年間,我將完成以下安排。首先,我將會執行大專生研究計畫,撰寫研究報告並與指導老師討論,為碩士班研究計畫鋪路。下學期我預計選修或旁聽一些進階課程,涵蓋語言學與心理語言學領域,藉由整合不同的學術視角,拓展對語言議題了解的深度與廣度。此外,我將努力加強做研究的必備能力,像是學習統計軟體R,或是修習統計相關課程。同時,我仍會持續閱讀語言相關的文獻,並對該領域有更充分認識。

中程(碩士班):除了必修課之外,我仍會持續選修語言所或心研所開授相關領域的課程,吸納雙邊的學術涵養,激發更多對於語言議題的思考。研究方面,碩一,我將延伸大專生研究計畫,納入完備的相關文獻回顧,並著手進行實驗與資料分析。碩二開始撰寫碩士畢業論文,並嘗試參加國內外研討會,包含 ICPEAL 17 – CLDC 9 (the 17th Conference on the Processing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the 9th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iscourse, and Cognition)、Symposium of AIP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sychomecanics of Language)等,開拓自己的眼界,也能夠了解前端的學術議題。期盼能夠在第二年或第三年上學期順利取得碩士學位。此外,我希望能夠擔任相關領域的助教,除了做為複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將知識有條不紊地傳達給他人。最後,我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我預計修習英文的學術寫作、口頭報告能力等相關課程,以備自己將來能與國際學術圈接軌。同時,我也會準備英文檢定考試,為出國深造做準備。

遠程(碩士班畢業):若能如期取得心理所碩士學位,我可能會選擇出國繼續深造、攻讀博士,或是先找尋研究助理的工作機會,一方面深厚自己的學術底子,持續檢視、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合適以學術工作為己志。無論如何,我都期許自己能更往學術圈更邁進一步,一窺語言心理學的堂奧,並能落實所學的知識,讓心理學得以去影響更多的人。

系友通訊

系友通訊積極更新

臺大心理學系成立迄今,已有超過兩千名的系友,遍布海內外。為了增進系友間以及系友與母系之聯繫,系友會與母系正積極更新系友通訊錄,希望能建立完善的聯絡網路,以利日後活動聯繫。如您的聯絡方式有所變動,煩請告知最新的通訊方式,如您手邊有同屆系友的通訊資料,也麻煩您惠賜相關訊息。歡迎提供最新個人資訊,以更新系友資料庫(線上填寫後請提交),本資料僅作為系友聯繫使用,敬請系友們安心填寫,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