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部專欄

『逆』著文字的微『光』,尋覓通透玲瓏的『心』。

—系刊《逆光》的創作之旅


作者:林世峰(心理三)與107學年度《逆光》編輯團隊

“As far as we can discern, the sol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is to kindle a light in the darkness of mere being.”
─Carl Jung

承蒙本屆系學會的熱情邀稿,讓我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系刊《逆光》的編輯歷程,以及最近幾屆《逆光》的創作成果。這篇文章將從我們的理念與組織談起,逐一介紹我們如何從專題發想、企劃撰寫出發,舉辦人物訪談、徵稿比賽、工作坊等一系列精采活動,並藉由心理人的筆墨將種種繽紛落於文字,也透過心理學的濾鏡設計出作品;而這一切,自天真的初衷啟程,最終到達理想的遠方,宛若一趟創作之旅;現在,跟著文字的步伐,我們出發吧 !

邂逅:以文會友

大學時期,無比騷動也無比關鍵,不僅攸關著外在的學業與職涯,更決定內在的富有和貧困;因此,此時此刻的我們不僅緊握編織夢想的針線,更是追尋自我的舵手;而這個時代,多元的背後是迷惘,喧鬧的另一面則是空虛,大量且多樣的訊息在便捷的網路上流竄,我們應有盡有;然而,當資訊也以同樣的速度消逝,使得永遠在後頭的我們疲於奔命,最終,人的溫度消散於凌亂的腳步之間,落得一無所有。

因此,當生命與歷史的時間軸相會時,便構成了使人深陷迷惘與空虛的座標─當一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嘯而過,生命可以留給世界什麼?在這萬變世界、紛亂社會中,那不變的、讓我們有所依的,究竟又是什麼?

所幸,紙張的觸感,還在;指尖的溫度,還在;心的柔軟,還在......,讓我們得以蘸著心理人的筆墨,書寫內心深處對世界的訴說,留下雋永的文字,追尋不變的人性。有感於此,一群心理系的學生們邂逅了,故事於是開始了......。

我們是臺大心理系的系刊,《逆光》,由心理系學生組成的《逆光》編輯團隊負責發行的學生刊物,自101學年度復刊後,至107學年度共已發行將近20刊,發行量個別皆為100本以上。作為媒體,《逆光》觸及系上事務、科普新知、社會議題...等多元主題,連結學生與老師,甚至是理論與實務;從專題發想、企劃撰寫與人物採訪,到文章書寫、視覺設計與媒體經營,在這裡,我們實現自己的想法,也親身體驗一部部作品誕生的感動;在這裡,我們接觸到心理學課本上不曾提及的內容,以及平常沒有機會深談的心理人。

創刊之初,取名「逆光」,源於人類知覺世界的獨特方式。光,是人類感知萬物第一要素;當光線進入眼球時,視網膜結構處理視覺訊號的順序,恰好和入射光線的行進方向相反;如此一來,視神經才能將電或化學訊號送到大腦中整合,成為我們所見的世界。若無視網膜奮力地違逆光的進行,眼前將一無所有;因此,我們將系刊取名「逆光」,盼能如人類天賦的視覺能力一般,引領讀者認識世界。

一直以來,《逆光》致力於藉由實體刊物、電子刊物與社群媒體,建立學生與師長、社會大眾交流的平台;透過科普文章的書寫、讀書會的舉辦,以及各式各樣的訪談與記實,扮演心理學各學門學術知識、人生智慧與生活藝術之間溝通的橋樑。但願,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如榮格所言,一同為純粹存在的黑暗,燃起意義的光亮。

啟程:夥伴招募/組織分工

每到新學年,新夥伴的參與總是會讓《逆光》更臻豐富,展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有鑑於大一新生缺乏認識《逆光》的明確管道,因此每學年開學後,我們會舉辨招募說明會,並同步於臉書粉絲專頁進行宣傳。新夥伴加入後,我們會回應每一位成員的初衷,依據每個人的想法合理調整組織架構與運作方式,讓任何寶貴的點子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與深化。大致上,過去兩年《逆光》的組織包含主編、美編部與數個專案部,其中,專案部一的主要任務是焦點人物採訪;專案部二會舉辦讀書會與工作坊等活動;而專案部三則會辦理徵稿活動或比賽,並進行心理學知識的科普寫作。

         
組織分工主要職務(簡單示意)
美編部美編宣傳:文字排版→頁面美化→印刷接洽→媒體發佈...等
專案部一人物訪談:議決專案→撰寫企畫→採訪人物→書寫文章...等
專案部二議題探討:討論主題→撰寫企畫→舉辦活動→書寫文章...等
主編刊物編輯:統整想法→規劃日程→管理進度→統籌財務...等

啟蒙:專題發想/企劃撰寫

一切的一切,來自想法碰撞的火花,每一次都是思考力或想像力的某種啟蒙,照亮未知的精彩。我們會透過實際會面一起腦力激盪,或者藉由頻繁的線上討論,蒐集並統整大家的各種想像與思考,拓寬議題與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在這一階段,各部門皆會產出數份企劃書,由主編統整後交由系學會辦理經費申請等事宜。

洗禮:人物訪談/學術講座

臺大是學術研究的重鎮,而在眾多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學門當中,心理學兼具大器與細膩的姿態獨樹一格──既可以如顯微鏡下的神經元般精緻,亦能如千里之外的文化般廣闊;作為基礎學科,心理學不僅擁有深厚的人文學基礎,更橫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應用層面上,則涵蓋教育、臨床、工商、司法心理學......等諸多子領域,在學校、醫院、企業、法院......等重要機構皆發揮其不可取代的影響力。誠如梁庚辰教授所言,二十一世紀心理學的發展主軸是「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然而,心理系學生面對如此多面向而富有立體感與魅力的學問,難免不知所措。有鑑於此,講座紀實與師長專訪是《逆光》的重要環節,期能促進同學與系友、師長的對話,帶來一場場深刻的洗禮,幫助同學們更全面且深入地瞭解教授們的研究領域、研究興趣與學思歷程,進而學習如何活用所學,打開望向未來的窗。

在人物訪談的部份,從決定主題、聯絡師長、前往採訪,到寫作、美編,最後將訪談內容在實體刊物與電子平台上呈現出來,我們猶如傳遞知識與思想的使者,每一次訪談都是滿載而歸的輕旅行。其中,訪談主題包羅萬象──有的圍繞在學業、職涯、情感、身心均衡發展等大學生活的重要面向,例如採訪人力資源經理或臨床心理師的系友,梁庚辰教授、連韻文教授專訪「心理系教授教你筆記術」、王秀槐教授談適合大學生的愛情觀「魯蛇、溫拿、失戀者的戀愛六問」、連韻文教授專訪「身心素質提升的文化良方」等;有的則著重在學術研究領域與學者職涯的探索,例如黃囇莉教授專訪「華人本土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大哉問」、張仁和教授專訪「東方心理療癒思維」等;也有的呼應社會時事議題,例如黃光國教授談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心理學與認同問題「華人文化與學者精神」、李怡青教授專訪「華人文化、女性主義與性別心理學」等。

而在講座紀實的部分,這學年我們特別與系學會學術部合作,由學術部主辦講座,系刊則負責講座內容的視覺呈現,例如葉怡玉教授談「桌遊與認知心理學相遇」、「中國文學經典裡的心理學」系列講座,包含葉光輝教授的專題演講「孝道,吃人禮教?仁義根本?」,以及蔡振家教授談「躁防衛到度脫:亂世中的戲曲文學與歌曲如何反映華人心理學 」。

探索:徵稿比賽/工作坊

為了促進學生交流,並紓解同學們的課業壓力,我們也透過舉辦鼓勵同學創作的投稿活動或比賽,如「逆光4.3行文大賽」、「情詩投稿」等,活用社群、激發創意,探索無限可能。其中,我們成立紛絲專頁「逆光梗圖大賽─動吧memes!Dopamemes」,邀請大家投稿各式各樣的網路迷因(international memes),透過幽默的梗圖與有趣的互動,讓同學們從期中考壓力的水深火熱中暫時解脫,優游於心理學新知的桃花源,收寓教於樂之效。

至於工作坊的部分,這學年特別舉辦設計思考工作坊,邀請不同心理學領域或不同科系的講者簡介其所學,並與參與者交流;會後,再透過使用者研究的訪談方法,整理與分析講者的資訊,藉此整合心理學與其他領域,增進心理系學生的跨領域思考。此外,每一屆的《逆光》美編部也會不定期舉辦InDesign、PhotoShop等軟體的共學工作坊,為《逆光》成員培力增能。

邂逅:讀書會/學生論壇

而為了強化人與人、人與經典作品之間的連結,《逆光》創造邂逅的機會,舉辦讀書會與學生論壇,例如論壇「當地上的彩虹遇上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性別議題,促進學生對於公眾議題的討論,增進不同觀點間的交流;以及讀書會「Psylash 斜槓心理學的無限想像」,帶著如何從更寬廣的社會視角觀照人性的問題意識,共讀社會學大師傅柯(Foucault)的鉅著《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透過導讀與討論,深入探討法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碰撞的可能。

試煉:科普寫作/活動紀實

在舉辦或參與許多活動時,《逆光》的成員會在當下運用心智圖、康乃爾等筆記方法,捕捉關鍵字、構思文章架構,並於活動結束後進一步統整,最後撰寫成數篇內容飽滿、文采斐然的活動紀實文章。

此外,心理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可以解釋現象,還能作為預測或決策的重要依據,甚至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希望可以透過科普寫作,介紹心理學各子領域的知識,觸及多元主題,激發自由想像,連結學術知識與生活中的美感體驗或實務應用等各層面,期能幫助大家拓展新知與視野。

這階段的寫作任務常須耗費大量時間與心力,因此對我們來說,每一次寫作都是一種試煉,一次成長的契機。

凱旋:美感編輯/刊物產出

待各專案部將文章撰成以後,會轉交由美編部進行視覺美化的工作。美編部的成員會運用InDesign、PhotoShop等軟體,還有精準的美感,甚至是心理學知識,來校稿、排版,製作主視覺設計;接著,接洽送印流程後,便大功告成了。

最終,這一趟創作之旅,我們凱旋歸來。本刊物採取紙本形式發行,印刷完畢後置放於系上公共空間,提供師生取閱;而每一期刊物亦同步在網路上經營電子版,開放大眾自由點閱:
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台大心理系系刊—逆光」
ISSUE 網站電子刊物「台大心理系系刊—逆光」
Blogger部落格「台大心理系系刊—逆光」

交流:實體信箱/線上互動

另外,我們在心理系北館系櫃區、南館一樓設置實體投稿信箱,並在這學年於臉書粉絲專頁新設置線上匿名提問箱,以及音樂分享區,提供心理系學生發問與分享的交流平台。特別是線上匿名提問箱的部分,我們還會邀請學長姊或系友共同參與討論,協助回答大一新生的學習問題,或者嘗試解決高年級生的職涯困惑。

嚮往:華人文化心理學特刊

當然,回顧之餘,還得展望前景,來談談對下一趟創作之旅的嚮往吧!自楊國樞教授於一九九一年成立「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後,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至今都是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研究重鎮;而回首過往,《逆光》在萌芽之時,即展現心理青年的人文關懷精神,因此,本屆《逆光》將為傳承此優良傳統,盡棉薄之力,彙整涉及華人文化的心理學主題相關創作,包含專欄文章,及訪談、講座等各類活動紀實,將之編輯成華人文化心理學的獨立專刊《2019逆光華人文化心理學特刊—紀念楊國樞教授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預計於下半年發行,敬請期待。

敘舊:溫馨小聚/熱血出遊

行文至此,爬梳了《逆光》的各種面向,讓我們休息一下,敘敘舊吧!長期相處下來,《逆光》的大家除了一起辦活動、寫文章之外,偶而也會約出來共進晚餐,聊一聊近況或一些趣事;假日,我們也會一起出遊,例如到華山文創園區看雜學校的創新教育展覽,順道尋找寫作靈感!

結語:逆光尋心

以上是對於系刊的介紹,寥寥數語,相比於《逆光》的夥伴們共同經歷酸甜苦辣的深刻,實屬輕描淡寫;或許吧,旅行的深度,唯有親身體驗才能探知,而心靈的奧妙,更是在師長們的指引下,與夥伴們的同行,方可窺其堂奧─在鉅變、迷茫與不安的時代洪流之中,心,依舊在美學浪漫、哲學謙和與文學豪情之間,變幻容顏;在人力與科技彼此潮汐般的消長間,心,仍在道德達觀、科學洞見與藝術魅力之間,穿針引線;當初,我們在《逆光》相遇,以文會友,一同體會人文深刻的一面,在心的層面相互提煉和拔擢;未來,但願《逆光》可以是每一位心理人的羽翼,帶領更多才華洋溢的朋友們,穿過思想的雲翳,逆著文字偶然透出的微光,尋覓那通透玲瓏的心。

特別感謝:

謝謝《逆光》前主編孫睿庭學長與前部長呂庭萱學姊,以及本屆辛苦的部長們周芳年、林蕎安、張鈺生,在我迷惘時給予鼓舞、提點與支持;也感謝本屆系學會的夥伴們,在行政事務上鉅細靡遺地協助我們;此外,也謝謝學術部的朋友們,在合作方案中大力支持我們;最後,非常感謝每一位《逆光》編輯集團的夥伴,為《逆光》付出那麼多心力,我們才能一同收穫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