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心理系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4.10.07 (三) 14:30 黃光國教授 〈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方向〉
10/02/2015

104.10.07 (三) 14:30 黃光國教授 〈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方向〉

  • 演講時間: 104年10月07日(三) 14:30
  • 演講地點: N100
  • 講者: 黃光國教授(臺大心理學系)
  • 演講主題: 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方向

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經歷過三次大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s):第一波的行為主義,其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第二波認知心理學是「後實證主義」;第三波則是本土心理學。台灣地區的本土心理學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清楚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目的,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學「一種心智,多種心態」的原則(Shweder et al., 1998),運用「多種哲學典範」(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整合西方三大學術傳統常用的哲學典範,包括「後實證主義」(心理學)、「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社會學)、以及「結構主義」(人類學),建構既能說明人類普世心智(universal mind),又能說明特定文化中之心態(specific mentalities)的「含攝文化的理論」(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克服現代心理學之父Wilhelm Wundt(1832-1920)未能以科學方法研究文化的難題,並整合Vygotsky(1896-1934)所主張的「意圖心理學」(intentional psychology)和「科學心理學」(causal psychology)。

西方學術傳統將有關「人」之研究切割成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三大塊。以西方的科學哲學為基礎,研究中華文化傳統,建構包含有許多「含攝文化之理論」的「科學微世界」,不僅只是解決了本土心理學的難題,而且也解決了西方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三大學科「能分而不能合」的難題。更清楚地說,這種研究取向,不只是代表這三門學科之間的「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而且是三者間建立在其哲學基礎之上的「跨學門整合」(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其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4.10.07 (三) 14:30 黃光國教授 〈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方向〉